李培林介绍,养老金制度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财税、金融等众多领域和利益相关方,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关键的抓手就是供给侧改革。他认为,养老金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协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必须尽快破解的重大课题,需要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探索长期发展战略,也需要吸收国外的经验教训。
李超围绕养老金体系改革尤其是加快建立以个人养老金账户为基础的第三支柱养老体系改革进行了演讲。李超首先认为,养老金作为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在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价值;进而对比国际经验和我国实践情况,提出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完善需要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并重,增量改革要重点加快建立以个人养老金账户为基础的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最后他提出,基金业要充分发挥运作透明、专业规范的制度优势,率先探索与个人账户(个人选择权)相匹配的养老基金产品和投资运营机制。此外,李超还认为,作为最重要的长期资金,养老金能够发挥价值投资优势,改善资本市场的投机性强和波动性大的痼疾,推动公平、有效率的经济增长。
胡晓义介绍,1998年以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获得长足发展,补充养老保险也获得很显著的发展,国家给予企业年金税收优惠,企业年金已经在补充养老保险方面开始显现一定作用,同时,职业年金的发展也初具规模。胡晓义认为,目前养老保障体系下,政府承受双重压力,一方面退休者要求不断地提高保障水平,另外一方面,企业不断地要求降低费率。因此,只有在多层次上做出均衡发展,才能提高整个体系的延展性、稳定性,同时,应该合理安排第一、第二、第三层次养老结构,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来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他希望未来基金业、保险业、银行业和所有从事社会保险工作的业内人士能在一起共商养老保险之大计,更多的思想碰撞一定能产生更多的智慧。
王忠民表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约1.9万亿元,2015年投资收益率15.14%,过去15年的年化收益率约8.8%。社保基金的投资实践对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运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把握住了资产配置的核心作用。大类资产多元化、次类资产多渠道化和多工具化以及跨境配置是免费的风险规避手段,创造配置效率。大型资产管理机构投资收益的80%都来自配置效率。二是把握住了不断成长和丰富的市场、投资机构和投资工具。我国资本市场和投资工具不断丰富,投资渠道和端口在不断发展,为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成长性的生态条件。
投资公司协会(环球)董事总经理Dan Waters表示,随着经济下行及人口结构变化,鉴于私人养老金支柱可以对国家基本养老有很好的补充,很多国家重新评估退休体制,研究私人养老金支柱是否可以扮演更加重要角色,但私人养老金支柱会有很多问题,比如是强制参与的还是自愿性质?政府对私人养老金会不会给税收奖励和优惠?等等,这些方面都要考虑到,而美国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自愿性的雇员养老计划和个人投资账户(IRA)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洪磊表示,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正在步入转型关键时期,养老体制和相关金融制度需要完成三个转向:养老体系必须由现收现付制转向积累制;金融体系必须由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资本市场必须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结构转型的关键因素。通过一个强大的养老金体系,可以将当期财富转化为长期资本,长期资本不仅能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同时也能让养老金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领航国际全球养老金储蓄政策董事Dennis Simmons、投资公司协会(环球)养老金政策联合首席律师AnnaDriggs、英国国家职业储蓄信托策略和公共政策执行董事Will Sandbrook、宏利大中华区公积金副总裁、德盛安联资产管理公司养老金投资研究部负责人Richard Wolf等来自中、美、英、加、德五国代表介绍了各自国家的发展经验,为大家展现全球个人养老金制度体系及税收激励等相关政策。
圆桌讨论环节中,中国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与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重点探讨了中国养老金制度尤其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设计与发展。
来自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以及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政府机构代表,以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中外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等机构代表和媒体单位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